400-123-4567

138000000000

江南先拍下前海医院又获批互联网医院泰康布局医疗到底多野?

2024-06-29 22:10:42

  江南体育官网12月11日,泰康人寿斥资4.56亿元拍下深圳前海T102-0314医疗用地,拟筹建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泰康前海国际医院;12月18日,泰康健投宣布获得了在广州的互联网医院牌照,这是泰康保险集团首张互联网医院牌照,将为泰康线下医疗服务完善线上诊疗闭环。

  泰康目前在全国15个核心城市布局康养社区,旗下有5家三级综合医院在运营或筹建,4家康复医院,控股投资了百汇中国、和美医疗、拜博医疗、迈瑞医疗、药明康德等医药企业机构,已经汇聚了一股不可忽视的“保字头”医疗力量。

  2019年12月16日,泰康保险旗下的泰康健投平台宣布获得了泰康集团首张互联网医院牌照,这意味着泰康保险“从摇篮到天堂”的大健康布局中又多了一张强力手牌。

  区别于从线上问诊到线下医疗实体的“互联网+医疗”,泰康走的确是“医疗+互联网”路径,即依托互联网医院为旗下医院和保险客户提供线上问诊、私人医生等服务。数据医疗的深入应用可以反哺泰康的保险模型和产品创新,打造精准价值医疗,形成医疗与保险的生态协同。

  泰康保险集团是国内保费收入TOP5的寿险公司(前4是中国人寿、太保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均已上市A股或H股),也是盈利规模TOP1的非上市寿险公司。2018年泰康保险营业额为1649.15亿元,其中保费收入占了近8成,投资收益占18.96%,同比2017年略微下降。

  泰康保险成立于1996年,创始人陈东升是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是92年投身商海创业的“九二派”明星企业家,在参访了日、美、加等十余家大型寿险企业,陈东升发心要建立世界500强的金融公司。2016年8月泰康人寿保险集团改组,经保监会批准,成为泰康保险集团,泰康人寿作为单独成立公司将保险相关业务从泰康集团转移。

  泰康的模式被总结为保险+“医养康宁”四个字——“医疗+养老+康复+社区”。诊锁界观察,泰康旗下的非保险子公司有340家之多,其中235家为拜博口腔相关,其余105家为医疗健康管理、医养社区、投资、公墓等关联业务。

  泰康早在10年前开始布局线下医养健康产业,旗下子公司『泰康养老』成立于2007年,率先获得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的试点资格。2012年,国内由险企投资管理的第一家康养社区——『泰康之家』“燕园”在北京奠基,开启了泰康在健康领域的实体机构布局,燕园开业一年后入住率达90%,受北京市场欢迎。

  泰康之家多结合区域的历史特色地名,如苏州“吴园”、“北京“燕园”等,目前全国开业5家,还有10家社区在规划筹备中。社区配备有社区医疗中心和符合美国健瑞仕GRS康复模式的二级专科康复医院,像北京燕园康复医院、上海申园康复医院,在粤园打造的医疗中心——泰康粤园医院均已开业。

  陈东升介绍,建养老机构盈利周期大概在8年,“从开工到建设需要花费3年时间,2年时间客户入驻,大概五年后开始进入盈亏平衡期,然后会持续进入盈利期。长期来看养老机构一定是赚钱的,只不过周期相对较长。”

  在医疗板块,“泰康模式”打造的是以省会城市医院和医教研诊疗中心为龙头,以投资的牙科、妇儿两大专科连锁和社区医院为支撑,注重普惠医疗与中高端医疗结合的“保险+医疗”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目前旗下有5家综合医院在运营或筹建,4家社区康复医院,200余家泰康拜博口腔连锁,以及和美、安琪儿等几家大型妇儿医疗机构。

  据诊锁界数据库显示,2016~2018年间,定位妇儿专科的民营新型医疗机构获得融资33起,口腔领域有18次,合计超过了三年投融资总次数的一半。妇儿、口腔的投资火热,泰康也没有错过。

  2017年8月,泰康资产管理公司投资2亿元与有6家分院的民营口腔专科连锁医院劲松口腔战略合作,用于细分专科领域升级和在北京地区的机构扩张。

  2018年6月,泰康保险斥资20亿投资拜博口腔,从联想手中接盘成为51.56%控股的大股东,拜博口腔也更名为“泰康拜博口腔”。成立于1993年的拜博是私立口腔连锁头部品牌,截至2018年,拜博在国内50个城市拥有200余家口腔机构,在门店数上占据了行业优势,但民营医疗面临的痛点之一在于“增收不增利”,因快速扩张,拜博口腔在2015~2017年间亏损超过20亿。

  保险行业和口腔行业在资金、产品、客户上有天然的协同优势,泰康旗下众多口腔机构,为大规模发展口腔商业健康险提供了试验田。泰康接手拜博后开始放缓增速江南、优化存量、稳步扩张,调整战略为“’支付+服务’整合医疗模式”,泰康保险推出了6款齿科险等产品与旗下和其他渠道口腔业务合作,规划通过保险实现口腔服务降价。最新消息显示,泰康拜博口腔在上海地区门店已经盈利。

  除了口腔专科,在妇儿领域,泰康投资了成都安琪儿妇产医院、高端专科连锁和美妇儿,以及新加坡高端品牌百汇医疗。2017年4月,泰康保险完成了一场跨境股权投资,投资价值为10亿元人民币,被投方是亚洲最大的上市医疗公司IHH集团旗下的百汇中国,用来发展国内的医院和诊所业务。作为“最大连锁妇儿医院”的和美医疗,自2015年达到盈利巅峰后,业绩一度下滑甚至扭盈为亏,但作为第二大股东的泰康只参与投资,不直接参与公司的医疗运营与管理。

  泰康在医疗健康板块的优势在于,既是支付方也是服务方,因此国内经常将泰康和国外HMO(健康维护组织)的“凯撒模式”类比。作为整合式医疗的典范,当用户购买了凯撒保险,就相当于购买了凯撒整体的医疗服务。在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泰康之家CEO刘挺军看来,泰康的理念与凯撒医疗的会员服务模式相通,他认为,医患关系是一次性的,但伙伴关系则是长期的,泰康要搭建的是,只要客户进入到泰康医疗系统江南,就能得到终身医疗照护。

  但“凯撒模式”的核心是打造闭环医疗体系,降低各方博弈成本而实现控费,落地的前提是有足够多的的医疗机构、医生集团和保险支付方,但国内能达标的优质医疗标的有限,公立体系锁住了大部分医生和核心诊断技术,国内的HMO实施起来很难。

  阳光保险董事长张维功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公立医院作为国有资产难以被社会资本触及,“只有拥有自己的医院,才能实现对客户比较精准的定价。”这可能是保险企业自建、合资、并购医院的思路。

  2015年9月,泰康集团持股80%和南京鼓楼医院合作,出资建立南京泰康仙林鼓楼医院,该医院此后相继和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美国西奈山合作成为临床医学院或附属医院。

  作为泰康布局的首家大型三甲医院,仙林鼓楼医院也显示了相应的豪气,400亩占地面积,50亿元资金投入,重点打造糖尿病、妇幼健康、运动医学、健康管理四大医学中心。除了基本的医疗急诊,还开设有国际医疗区、康复区、医学培训中心,显示了泰康利用商保带动国内医疗支付方式变革、注重康复养老产业结合、与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院校合作培养泰康系医疗人才的“心机”。

  即便是光环耀眼、设备超一流的仙林鼓楼医院,在运营初期也面临挑战,如科室不全、医生不够,定位不清,如何扭亏为盈等。

  面对外界为何不选择专科投入,偏要建大型三甲医院的质疑,陈东升认为,或许花费3~4亿投一个专科医院很快就盈利,泰康更希望布一个能走出中国HMO模式的大局。“短期看能赚钱的项目可能不是像南京仙林鼓楼医院这样的大型医院,但它能提供的是一天就诊1.4万人的综合医疗服务江南。”通过人寿+保险结合,形成像美国凯撒的模式,让几千万的健康险客户住进险企自己的医院。

  泰康全资投入的第2家三甲标准医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目前在开业的紧张筹建中,预计年底或2020年开业,占地135亩,总建筑面积达27.6万平方米,规划中有1600张床位,由泰康保险全资投资近40亿。

  有了仙林鼓楼医院的经验,在第二家医院筹建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16年泰康集团就投入了近150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作为核心人才进入医院培训,据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描述,这项名为“泰康医师计划”的项目,挑选重点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前招入泰康集团,然后输送往同济医院,规培过的开展专科培训,无规培证的进行三年规培,通过人才梯队建设和合作,在泰康武汉(同济)医院开业时,泰康已未其准备了近200名医护参与医院运营。

  作为华中地区极有实力的同济医院可以为泰康的医院背书,那么买单方是谁?泰康认为国际医院的服务客群,应包括泰康保险客户、中产阶层、医院辐射的周边人群、武汉外籍人士、使领馆外交人员等,运营前期仍以商业保险支付为主。

  当泰康旗下还有两家医院(西南医学中心、宁波国际医院)在规划筹建中时,近日泰康又一大举动让人瞩目。

  12月11日,泰康保险集团通过挂牌方式出价4.56亿竞得深圳市前海医疗卫生用地,计划投入45亿在前海打造一家国际三级综合医院——泰康前海国际医院。地块面积3.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达15.13万平方米,全部建成计划可提供超1000张床位,泰康这次的医院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深圳。

  深圳用地紧张,城市面积仅为北京土地面积的八分之一,堪称寸土寸金。深圳作为吸引全国人才的洼地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示范区,其包括国际医院在内的医疗资源整体落后于一线万多张医院床位,是同处华南区的一线城市广州的一半,然而其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与广州所差无几。

  而深圳前海更是大湾区港深建设合作的引擎,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被14次提及,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泰康医疗板块的布局国际化始自对百汇中国医疗集团的10亿投资,如今前海国际医院被集团作为大湾区高端医养的旗舰项目。在泰康的规划中,引进美国TOP10的顶级国际医疗资源,为深圳当地、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患者服务,提供全人、全过程、全链条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提升深圳本地医疗水平和聚集高端医疗人才。

  国内险企进入医疗行业有三种模式,第一是保险企业与医疗机构或者健康管理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投入程度较轻;第二、保险公司自建、参股医疗机构、特许经营,是重资产投入;三、布局移动医疗、医疗大数据等,投入也相对较轻。

  阳光保险。2014年6月阳光保险斥资30亿投资山东阳光融合医院,这是一家JCI国际认证和三甲标准的综合医疗机构,打响了保险企业开设民营医院的第一枪。该家医院与公立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合建,阳光保险持股51%。

  中国人寿:2016年11月成立500亿国寿大健康基金,旗下项目包括联影医疗、固生堂、安诺优达三家医疗企业;

  平安保险:战略投资包括2008年投资慈铭体检、美年大健康;投资管理深圳龙岗中医院,全权负责医院经营管理,投入500亿建立平安万家诊所,平安健康检验中心和名医中心;从互联网医疗入手,研发平安好医生、云诊所等参与诊疗、制药、健康管理保险等环节对接。

  监管层支持,监管机构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医疗产业,发展多元的医疗健康保健服务。

  控费话语权,降低经营成本,经营医疗的数据和案例对保险产品的反哺作用,提高保险产品和医疗的服务质量。

  公立医院改制,对社会资本投入公立医院限制有所放松,医保控费,给多层次需求的商业保险创造进入好机会。

  保险企业管理经验缺乏,国内险企的医院管理能力有待考验,完全照搬国外HMO模式并不靠谱。

  与医院合作程度较浅,产业闭环的打造困难:医院(诊疗输出)、药企(制药厂)、医科大学(人才输出)医疗研究所(技术输出)。

  保险企业在医院商保的运营经验不足,好的医疗标的稀缺,优质公立项目难以收购。

  国内险企大多都在“保险+医疗”模式,无论是走“保险+医院”、“保险+健投+养老”、“HMO模式”还是“保险+移动医疗”,险企守护居民健康和财富,应告别圈地思维,做普适亲民的三甲医院和多样化需求的专科连锁,切实改善居民的医疗服务质量,这应该是中长期内,保险企业和其他产业资本在医疗布局的应有之道。

  ❖慎重声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

  社群医生交流群医生交流群扫码加入进群需提交用户信息,审核通过后方可加入。